底层群众救中国,重新发现中国地摊经济
新闻 | 2020-06-05 15:02
上都能卖一千多。
妹子B:那你也没经验啊,你卖啥啊?从哪儿进货呢?
我心想:原来是要往摆地摊啊,如此明目张胆在公司楼里讨论这些,也不怕被老板听到。
妹子A:就从T宝进货啊,先试试嘛,假如你7天都卖不掉的话还能无理由退货。
妹子B:……还是拼夕夕吧,还有补贴呢。
听了这么一耳朵,我不得不佩服当代青年后浪们蓐羊毛的能力,连摆个地摊都不忘从互联网土豪那儿赚点补贴钱。 妹子啊,你要是用花呗进货的话,连货款都省了知道不。
地摊经济曾被视为商品经济的落后的代表。透着一股乡土气。 早些年就是赶集,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带着自家的农货,在城里的马路边、市集上交易。 它和高大上的城市化进程有耦合点,但更多是冲突。
在如今经济下行的时候,地摊经济是“人间烟火”,是保就业和恢复市场的利器; 但是到了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地摊经济就成了脏乱差的城市环境破坏者。
我怀疑啊,现在吹摆摊日挣3万,五菱宏光是地摊之光的这群人,就是之前吹口罩财富神话、口罩机买到就是赚到、头盔再不买来不及了的同一波人。
底层群众谋生吃饭的事情,硬生生吹成了一波公关营销和蹭热门的狂欢。 在哪里没有江湖?在哪里不是卖呢?
后浪们,还是好好学习、找工作上班吧。
但是靠救济和慈善促消费,永远比不上靠盘活商家、市场活动的促消费。 一个人支一个摊子,明明是揭不开锅了,说出往反而变成了“街头一霸”自己创业的小老板了。
什么叫万众创业,这满大街的叫不叫万众创业。 但是啊,两会上还说了,我们国家还有6亿人每个月收进不到1千航国际000元。
一样的道理,都揭不开锅了,大家都把钱包捂得牢牢的,谁还往街边乱消费呢?
隔壁桌的老哥把《摆摊秘籍》的电子书匆匆关掉,转过头来一本正经的问我: 小黑啊,你说这要是小摊和夜市都满血复活了,那么互联网巨头们,会不会呕血三升啊?
我仔细思考了3秒钟,告诉他,想多了。(并让他把摆摊秘籍分享给我)
这两天媒体们把马云、马化腾、柳传志、许家印等人摆过地摊的经历都翻出来了。 马云在义乌摆地摊,鲜花、袜子什么都卖,为了维持当时他创立的翻译社的开支; 柳传志在中科院门口摆摊,往来都是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们,
铁路运输
上海空运,我们的中国企业家教父在那里卖电子表; 马化腾在深圳刚毕业,就像靠在路边修电脑摆摊,结果由于路边摊竞争激烈,只能往工作了。
说这些故事,无非是想说明,这些人之后创业成功,造出阿里巴巴、联想、腾讯这样的巨头,是由于他们在创业初期就从底层社会做起,从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找到了当时中国贸易经济的运行逻辑,发掘到了自己的机会。
人家还一穷二白的时候,就把地摊经济这一套摸得清清楚楚,现在都手握中国最强大的生产力工具了,还怕了你不成。 具体到电贸易务,或许会有冲击。 由于中国电商崛起的时间,是中国地摊经济衰败的时间。两者没有正面怼过客户流量和使用场景。
究竟,谁又想宅在家呢?谁不想和喜欢的人一起走走夜市、撸个串呢?地摊经济同样价格实惠,而且所见即所得,在生活居住半径里就能解决大半购物需求。 在这个消费降级、市场下沉的大环境下,对疯狂鼓吹消费主义、掏空我们的钱包、剁往我们的双手的电商平台,肯定是有冲击力的。
但要我说,地摊经济发展起来,首先兴奋的就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这两家。 毫无疑问,所有的小商贩们都会接进这两家的支付体系。究竟连80岁卖豆花的奶奶都微信收款了,谁还在纯粹现金交易还是趁早收摊回家吧。
在城乡一体的情况下,高大上的商超百货代表了城市中国的消费景象,而地摊经济则是穿插在城市微观景象中的乡村经济。 这种为了共同富裕而并行不悖的蜜月期,时间特别短暂到1997年就开始退出中国城市。
1997年,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支城管队伍。 从此以后,一句“城管来了!”可能是中国街头最有义气、最惊慌失措的声音。
我小时候很爱光顾路边摊,也不止一次遇上了城管和小贩们斗智斗勇的场景。 可能好多我这个年龄的人,第一次领悟到求生之不易,生存与体制的对抗,就是看到卖烧烤、卖糕饼、卖冰粉的阿姨,被收了摊子,坐在地上抹眼泪的时候。
会。
国际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