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进城,马路上岗,地摊经济能否维持生计?
新闻 | 2020-06-05 15:05
雪天路边卖菜
2000年的时候,我租住在城郊一个相对富裕的小区内,门口有一块空闲的地方,有个农村来的大姐在那摆千航国际摊卖菜,天天4点从很远的村里担菜过来卖,蔬菜都是5毛上下一斤,5元能买够一周的量。大姐很是辛劳,中午就啃馒头,吃个西红柿黄瓜之类,实在口渴了,和住户讨口水喝。大约摆了两年的地摊,她在小区进口处租了个小门面,经营不到一年,听说得了中风不得已回农村了。
另一个是河南来的一个妹子,二十来岁,蹬个三轮车,在小区里活动卖菜,车上还坐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孩子,娘两就那样天天顶着日头,来往返回吆喝,小孩子脏兮兮抱着个奶瓶,看着真叫人心酸。后来我搬了家一直未碰到。就在疫情期间,碰到她和儿子给社区住户送菜上门,她头发花白,佝偻着脊背,面收留粗糙,不同的是换了个电动三轮,看上往苍老很多,已没有当年的气力和神气。我问她孩子上大学了吗?她告诉我孩子就读到初中,找不上工作现在也是卖菜。生意很不好做,小区都不让外人进内,大街上城管撵得到处躲,辛劳了半辈子,总算在老家给儿子盖了新屋子还没装修,说着用那双满是泥巴和裂口的手抹了把泪水,大概是喜泣吧。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不管日子是怎样熬过来,只要有个家回宿,心里就会踏实而满足。一日熬一日的辛劳,似乎都麻痹了,一辈辈重复着同样的境遇,小康生活梦都不是。整天听一些脱离实际的吹捧,孰不知繁华只是少数人的权利,看看走街串巷的,租住在低矮危房里的底层民众,在夹缝里求生存,生活有多疾苦。
假如你能融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就知道这尽对不是个别现象,人民生活水平总体是进步了,但我们还是要重视题目的存在。从农村到城镇,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福利待遇的不公,贫富差距一直在拉大,出发点低的阶层,在辛劳半辈子后还是在原地打转。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劳动人民承受了超强的劳动强度,无权享用,这是现实。农民进城打工,摆摊难以维持生计。还有一大批八十年代下岗的,九十年代自谋职业人,4050即将走向老年化,再就业难,这一大群体多数没有社会保障,想象不到有多少人在负债生存,压力之大。总理两会说有近六亿人均收进不足千元,实际可能还要更低,本届政府能承认事实,面对现状,说了真话,出台应对措施,这是最大进步。过往,地方政府一贯的唱高调,秀政绩,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中心的决策。也难怪贪腐恶霸诈骗一系列社会题目层出不穷。
开心的一天
民生是头等大事,今年两会后,抄的最热的词莫过于开放“地摊经济”,解决就业压力,让底层人民有饭吃。摆地摊可以说是最轻易执行能快速见效果的就业模式。实在这么多年,地摊经济在三四线城市就没有消亡,多年的强化治理,执法者和摊贩一直是对抗中矛盾不中断升级。让地摊正当化,不是简单的让贫民有饭吃,重在缓减当前社会矛盾,纠正政府执政方略,提倡多元化经济并存,适当保存,答应地摊存在是权宜之计。
让城市有温度,有烟火气,看似很有人情味的生活场景,但是,我们不能无视这些年国家在治理城市建设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社会矛盾冲突有目共睹,街边摊受条件限制,食品卫生无法达标,假冒伪劣很难监视,
海运报价
国际快递,次生出系列社会题目也不收留忽视。
据说,有的地方政府响应很快,市长、县长带头直播,推动农产品走向市场,鼓励进城农民摆摊设点,线上线下双向推广,促销手段值得效仿,很有小地摊做“大牌”的气势!有的地方则是,两会一出台政策倾向,街边摊位租价暴涨,圈位置,圈地盘霸王又开始张狂!
在此想说的是,“地摊经济”不是新生事物,过分炒作,盲目扩张,无序化发展是城市文明的倒退。放慢经济发展速度,让民众回回到“生而不累,活而轻松”的朴素状态,安居而乐业,是执政政府的宗旨,服务于人民群众生活所需,社会治理理念不是生搬硬套,通过数据分析,理性判定,因地制宜,公道布局,做到管治放有效结合。一个文明城市是人性化和秩序化的完美体现。群众道德和政府法治的双重约束,才能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体制健康运行。
自谋生路的老人
总结一下本人的观点:
第一,首先,我们应该坦然承认,开放地摊经济是经济的退后现象。是当下应对困境的一个必要的有效措施。希看未来政府能探索更好的经济发展模式,协力促进,服务大众。
第二,启动“地摊经济”,要避免重蹈覆辙,防范城市文明建设逆行。过往,存在治理方式的野蛮粗放,适度开放,有助于官民和谐共处,避免矛盾激化。
第三,政府应该划分特定区域,不占用公共场所,不影响人们生活出行,提供免费共享场所,提供卫生设施完善的经营场地,建设环境卫生具备的商超,让就业者自由进驻。民众的购物习惯也在于规范引导。
第四,社会应该尊重每一个劳动者,给底层阶层一个有尊严的舒适劳动场所。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同等享用社会福利,解决民之疾苦,任重道远!
(本文仅代表了个人的粗浅看法,如有言论不恰当之处,请忽略过。图片来自于网络)
国际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