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山林地带,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过往,他们依靠一匹马、一杆枪、一只猎犬,一年四季追赶着樟狍、野鹿,游猎在辽阔的林海里,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他们穿的是兽皮制成的衣服,主要使用汉文,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物。
以上内收留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鄂伦春族的书籍或咨询该民族职员,以获取更正确的信息。
属于。
鄂伦春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语言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交接处的大小兴安岭中,特别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儿盟鄂伦春自治旗。
鄂伦春族是中国较小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三省区。其人口数目较少的原因有多方面因素,包括历史上的战乱和逃亡,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等等。
此外,国际货运 空运价格,鄂伦春族也面临着文化和语言的威胁,海运报价 国际快递,他们的文化和习俗逐渐被汉族文化所同化,很多青年人也选择离开家乡往城市谋生,导致鄂伦春族这一少数民族的人口数目逐年减少。
与游猎民族动荡不定的生活方式和近现代社会战争频繁密切相关 。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实施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国家积极扶持和帮助鄂伦春族经济社会的发展,鄂伦春族人口数目增长较快,素质有了极大的进步。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有鄂伦春族7004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有鄂伦春族8659人。
鄂伦春族的简介:鄂伦春族是世居我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鄂伦春族人口为9168人。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现在主要使用汉语汉文。元朝时,鄂伦春人被称为“林木中百姓”和“北山野人”,分布极为广阔,在辽阳行省的管辖之中。明朝时黑龙江以北有“乘鹿以出进”的“北山野人”,就是指游猎于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的“使鹿部”,也就是鄂伦春人。清初文献曾把鄂伦春人称为“树中人”。鄂伦春这一族称,在1640年4月28日(崇德五年三月丑)是以“俄尔吞”出现的。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以后,文献中多次出现“俄罗春”、“鄂罗春”、“鄂伦春”等不同写法。从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十月始,“鄂伦春”才作为同一的族称固定下来。“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即“使用驯鹿的人们”。另外,“鄂伦”的发音与驯鹿的发音(oron)相同,(cho)是表示人的附加成分,两者合起来为(oroncho),即“鄂伦春”,汉语就是“打鹿人”之意。根据居住区域的不同,鄂伦春人内部还有不同的名称。如居住于呼玛河流域的鄂伦春人自称库玛尔千;居住在逊克县、嘉荫县河边的鄂伦春人自称毕拉千;居住在甘河流域的鄂伦春人自称甘千;居住在托河流域的鄂伦春人自称托千等。比如,库玛尔千的“库玛尔”表示地点,“千”表示人的附加成分,表示某地人之意。鄂伦春族的文化:1、衣饰:鄂伦春族人的衣饰也充分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色。鄂伦春妇女加工的狍皮结实、柔软、轻便,为了适应严冷天气和狩猎生活所创制的狍皮衣和狍皮帽,独具匠心,别具特色。狍皮衣,鄂伦春语叫“苏恩”,多半保持狍皮的本色,用狍筋搓成细线缝制,形式多半为右偏襟长袍,身上装饰“弓剪形”、“鹿角形”、“云卷形”等图案,既美观又结实。鄂伦春族的狍头帽,戴上往很像一个狍子头,既生动又逼真,而且很保热,非常精巧别致。2、文学:鄂伦春是一个讲唱文学十分发达的民族,包括传说、故事、神话、谚语、谜语、歌谣、笑话、歇后语等。长篇讲唱文学“摩苏昆”是鄂伦春族民间文学的珍品。“摩苏昆”以说唱结合的形式,讲唱“莫日根”的英雄故事和苦难的身世,可以讲唱数天或数十天。“摩苏昆”的语言流畅、押韵、精练、朴实,曲调起伏变化不大,非常动听动听,带有浓郁的民族传统韵味。以上内收留参考百度百科-鄂伦春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