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心如明镜台,实在根本没有个台。本来就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赏析:心即自性,和凡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凡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安闲,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扩展资料原文: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原文解释:这个是六祖惠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这是从神秀和惠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扫除,空运报价 海运价格,勿使惹尘埃。”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意思是:
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心如明镜台,实在根本没有个台。本来就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把自己比作菩提树,明镜台,本身就是一种执著。我们追求完美,追求卓越。但谁达到了完美,谁是真正的卓越。达不到,便苦痛。我们追求无法达到的目标,成为不是自己的人。
把这一切抛开,熟悉到不完美,甚至完美与不完美都是人类自造的假象,迷惑人的东西。
人就是人,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
意思是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出自——六祖慧能《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译文:菩提原本比喻聪明,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曰:“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尘埃:佛教术语,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扩展资料:1,禅宗故事--菩提本无树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众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往自看聪明,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扫除,勿使惹尘埃。”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进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2,作者简介惠能(638—713)唐代高僧。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二十四岁时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欣赏,嘱付衣法,成为禅宗六祖。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险,最后躲迹于猎人群伍之中,隐居十五年。弘忍进灭之后,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弘法式众无数。武则天、唐中宗闻其名声,多次敕书征召进京,他皆以老病相辞,竟不奉诏。七十六岁时赴新州进灭。其思想核心有二,一是自有佛性说,一是顿悟成佛说。在世界佛教史上,他是一个把中西佛教思想融合贯通的思想家。六祖圆寂于公元713年夏天,当时正值南方炎高湿润天气,他的肉身未经任何防腐处理,一直保存至今,将近13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腐烂。六祖惠能遗体高80厘米,成跏趺坐。外表上红褐色漆,漆下有夏布;遗体内除真身骨架,还有铁条支撑。是以肉身为基础制作的夹纶生漆造像,实在是一坐式木乃伊。这是临终时盘腿,坐化后即进行密封和干燥制成的。
其制作方法可能是:放置一个大缸,架上木座,座下放生石灰和木炭,座上有排漏孔,把坐尸放在木座上,再把另一个大缸覆盖在上面密封。当尸体腐物滴到生石灰上,便会产生热气,水份被吸干后成为坐式干尸(木乃伊)。六祖真身在历史上曾遭受过几次人为破坏,海运报价 国际快递,遗体被打开过,也有过蚁侵。有过多次的修补和油饰,里面的骨架已经散乱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慧能
本来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这几句诗出自《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菩提偈》是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属于五言尽句。其中前两首偈是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第三首偈则流传甚广;第四首着重讲修行方法。第一首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确的记载。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扩展资料: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续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实在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聪明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扫除,勿使惹尘埃。”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参悟不透...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扫除,勿使惹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聪明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中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往理解它,惨悟不透!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题目: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假如错了……错在哪里?实在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世界本尘埃,扫往它还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