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的真实原型是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八百壮士”抗击日军的故事。管虎创作这部电影的动机来源于他的父亲,是他的父亲告诉他当年这场战役有多么惨烈。
1937年淞沪会战是最悲壮的一战,为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并在对外宣称留下来的人有八百人,这也是电影名《八佰》的含义。在电影海报中,“八佰”二字是由红色的墨写成,看起来更像是已经干涸的血迹,在这两个字的旁边,千疮百孔,每一个弹孔,似乎在诉说这场战役有多么的惨烈。
塑造立体的人,是《八佰》的立意与野心所在。以往战争片的主角,要么是正面迎敌的战士,要么是深入敌营的卧底。而该片却从一群逃兵的身上展开,《八佰》能在国产战争片中越众而出,恰恰是因为它“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丑”。
该片拓宽了我们认识英雄的维度,他们在舍生取义前,也有过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与挣扎。《八佰》的人物塑造采用了群像刻画的手法,光是主要人物就有二十来个,但这也会造成“一开始还想把每个人名记住,但后来就记混了”的情况。
八百壮士真实历史:
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一支仅有400多人的孤军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对抗数万日军。当有外国记者询问守军人数时,为了威慑敌人,指挥官谢晋元故意说有八百人。从此这支守军就以"八百壮士”的称号为世人所知。
因为400余位士兵要面对的是30万日军,要对垒的是比自己多很多倍的敌人。想尽一切办法将四行仓库从里到外武装成了碉堡,之后就是硬着头皮和日军周旋和血战整整六天六夜,抗争到了最后。四行仓库“八百壮士“打击了侵略军的张气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成为当时举世瞩目的事件。
后世评价:
在日军铁蹄下,已陷于孤岛的数百万同胞,从八百壮士身上,找回了民族的尊严与气节,找回了振奋的信心与力量。"拿八百壮士做榜样"这首歌,从沦陷的上海吼出,唱遍大江南北。铮铮铁骨的八百壮士,对于身处黑暗困于孤岛的上海人,就像一盏长明灯,看着它,便坚定了抗日的必胜信念。
“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他们前赴后继、奋勇杀敌,以自己的热血,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以自己的牺牲,换取了民族的未来。正所谓“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八百壮士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