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发展制度环境更加完善。物流标准规范体系进一步健全,标准化、集装化、单元化物流装载用具和包装基础模数广泛应用。社会物流统计体系、信用体系更加健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行业协同治理体系不中断完善、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五)强化现代物流对社会民生的服务保障。
专栏2 铁路物流升级改造工程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求发挥现代物流畅通经济循环作用。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要求加快构建适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要的现代物流体系,提升供给体系对内需的适配性,国际物流,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和扩大新需求。
国际物流网络不中断延展。我国国际航运、航空物流基本通达全球主要贸易合作伙伴。截至2020年底,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0多个国家的90多个城市,累计开行超过3万列,在深化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推进复工复产中发挥了国际物流大动脉作用。企业海外仓、落地配加快布局,境外物流网络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二、总体要求
四、加快培育现代物流转型升级新动能
把握物流需求多元化趋势,加强现代物流科技赋能和创新驱动,推进现代物流服务领域拓展和业态模式创新。发挥现代物流串接生产消费作用,与先进制造、现代商贸、现代农业融合共创产业链增值新空间。进步物流网络对经济要素高效活动的支持能力,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和经济公道布局,推动跨区域资源整合、产业链联动和价值协同创造,发展关键经济、通道经济新形态,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通道+关键+网络”运行体系基本形成。衔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完成120个左右国家物流关键、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基本形成以国家物流关键为核心的骨干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干支仓配一体化运行更加顺畅,串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多元化国际物流通道逐步完善,畅联国内国际的物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关键经济发展取得成效,建设20个左右国家物流关键经济示范区。
(六)提升现代物流安全应急能力。
结构性失衡题目亟待破局。存量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东强西弱”、“城强乡弱”、“内强外弱”,对新发展格式下产业布局、内需消费的支撑引领能力不够。物流服务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不强,低端服务供给过剩、中高端服务供给不足。货物运输结构还需优化,大宗货物公路中长间隔运输比重仍然较高。
部分领域短板较为突出。大宗商品储备设施以及农村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航空物流等专业物流和民生保障领域物流存在短板。现代物流嵌进产业链深度广度不足,供给链服务保障能力不够,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支撑能力有待增强。行业协同治理水平仍需提升。
——创新驱动、联动融合。以数字化、网络化、聪明化为牵引,深化现代物流与制造、贸易、信息等融合创新发展,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互动和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2022年12月19日 16时 央视网
(三)面临形势。
2022年5月17日
物流资源整合提质增速。国家物流关键、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区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物流要素与服务资源整合步伐加快,市场集中度提升,中国物流企业50强2020年业务收进较2015年增长超过30%。航运企业加快重组,船队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民航货运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深进推进,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图源:网络推进结构性降本钱。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进港区、连园区、接厂区,公道有序推进大宗商品等中长间隔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完善集装箱公铁联运衔接设施,鼓励发展集拼集运、模块化运输、“散改集”等组织模式,发挥铁路干线运输本钱低和公路网络灵活上风,培育有竞争力的“门到门”公铁联运服务模式,降低公铁联运全程物流本钱。统筹沿海港口综合利用,提升大型港口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进步码头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加快推进铁水联运衔接场站改造,进步港口铁路专用线集疏网络效能,优化作业流程。完善内河水运网络,统筹江海直达、江海联运发展,发挥近海航线、长江水道、珠江水道等水运效能,稳步推进货物运输“公转水”。推进铁水联运业务单证电子化,促进铁路、港口信息互联,实现铁路现车、装卸车、货物在途、到达预确报以及港口装卸、货物堆存、船舶进出港、船期舱位预定等铁水联运信息交换共享。支持港口、铁路场站加快完善集疏运油气管网,有效对接石化等产业布局,进步管道运输比例。
物流规模效益持续进步。“十三五”期间,社会物流总额保持稳定增长,2020年超过300万亿元,年均增速达5.6%。公路、铁路、内河、民航、管道运营里程以及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快递业务量均居世界前列,规模以上物流园区达到2000个左右。社会物流本钱水平稳步下降,2020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降至14.7%,较2015年下降1.3个百分点。
专栏1 国家物流关键建设工程
(二)构建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
大力组织班列化货物列车开行,扩大铁路“点对点”直达货运服务规模,在运量较大的物流关键、口岸、港口间组织开行技术直达列车,形成“核心节点+通道+班列”的高效物流组织体系,增强铁路服务稳定性和时效性。有序推动城市中心城区既有铁路货场布局调整,或升级改造转型为物流配送中心。到2025年,沿海主要港口、大宗货物年运量150万吨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新建物流园区等的铁路专用线接进比例力争达到85%左右,长江干线主要港口全面实现铁路进港。
新一轮科技革命要求加快现代物流技术创新与业态升级。现代信息技术、新型聪明装备广泛应用,现代产业体系质量、效率、动力变革深进推进,既为物流创新发展注进新活力,也要求加快现代物流数字化、网络化、聪明化赋能,打造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聪明物流新模式。
(三)主要目标。
物流降本增效仍需深化。全国同一大市场尚不健全,物流资源要素配置不公道、利用不充分。多式联运体系不完善,跨运输方式、跨作业环节衔接转换效率较低,载运单元标准化程度不高,全链条运行效率低、本钱高。
(二)突出题目。
(一)加快物流关键资源整合建设。
依托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和主要城市群、沿海沿边口岸城市等,促进国家物流关键协同建设和高效联动,构建国内国际紧密衔接、物流要素高效集聚、运作服务规模化的“四横五纵、两沿十廊”物流大通道。“四横五纵”国内物流大通道建设,要畅通串接东中西部的沿黄、陆桥、长江、广昆等物流通道和联接南北方的京沪、京哈—京港澳(台)、二连浩特至北部湾、西部陆海新通道、进出躲等物流通道,提升相关城市群、陆上口岸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和规模化运行效率。加快“两沿十廊”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强化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多元化国际物流通道辐射能力。
——物流服务质量效率明显提升。跨物流环节衔接转换、跨运输方式联运效率大幅进步,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较2020年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多式联运、铁路(高铁)快运、内河水运、大宗商品储备设施、农村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航空物流、国际寄递物流等重点领域补短板取得明显成效。通关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物流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进步。
(二)基本原则。
——安全绿色发展水平大幅进步。进步重大疫情、自然多难难等紧急情况下物流对经济社会运行的保障能力。冷链物流全流程监测能力大幅增强,生鲜产品冷链流通率明显提升。货物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铁路货运量占比较2020年进步0.5个百分点,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铁路、内河集装箱运输比重和集装箱铁水联运比重大幅上升。面向重点品类的逆向物流体系初步建立,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清洁货运车辆广泛应用,绿色包装应用取得明显成效,物流领域节能减排水平明显进步。
(二)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一)发展基础。
一、现状形势
展看2035年,现代物流体系更加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物流企业成长壮大,通达全球的物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对区域协调发展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更加有力,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求强化现代物流战略支撑引领能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性交汇,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产业链供给链加速重构,要求现代物流对内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更好发挥连接生产消费、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支撑作用;对外妥善应对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挑战,为推动国际经贸合作、培育国际竞争新上风提供有力保障。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求进步现代物流价值创造能力。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要求现代物流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对多元化专业化服务的需求,深度嵌进产业链供给链,促进实体经济降本增效,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促进全链条降本钱。推动解决跨运输方式、跨作业环节瓶颈题目,打破物流“中阻塞”。依托国家物流关键、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进步干线运输规模化水平和支线运输网络化覆盖面,完善末端配送网点布局,扩大低本钱、高效率干支仓配一体化物流服务供给。鼓励物流资源共享,整合分散的运输、仓储、配送能力,发展共建船队车队、共享仓储、共同配送、统仓统配等组织模式,进步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干支仓配一体化深度融进生产和流通,带动生产布局和流通体系调整优化,减少迂回、空驶等低效无效运输,加快库存周转,减少社会物流保管和治理费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