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业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与崛起。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航运事业于一穷二白中开始拓荒。从沿海航行到走遍世界各大海域;从小货船到万吨级集装箱船;航企规模越来越大,整合之风蔚然兴起……70年,中国航运经济取得迅猛发展,已成为航运大国,如今正向航运强国迈进。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正对航运业的发展产生颠覆性影响。
从孤舟远征到百舸争流——打造世界最大航运企业
中国航运企业的成长,是伴随着祖国的壮大而长大。1950年,国营轮船总公司在上海成立,统一经营全国国营轮船运输业务。
1951年,中国与波兰政府合营组建了中波轮船股份有限公司,这是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1961年,新中国首家国际海运企业——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宣告成立。
1978年,中国首艘集装箱货轮——“平乡城轮”启航澳大利亚。
1988年,中远集团在英国成立首家海外独资公司。
1993年,中远新加坡投资公司在新加坡上市,是第一家进入海外资本市场的国企。
2001年,我国加入WTO组织,中国海运业迎来黄金发展期;之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海运业充满了新的发展活力。
2016年,中远中海整合重组,成立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成为全球最大海运公司。
……
每一步脚印,都积攒着励精图治、奋进崛起的艰辛;每一个突破,都昂扬着赓续接力、矢志追梦的行程。
截至2017年末,全国拥有水上运输船舶14.49万艘,净载重量25651.63万吨,载客量96.75万客位,集装箱箱位216.30万TEU;经营跨省运输的国内水路运输企业发展到6000多家,从事国际运输的船公司260家。其中,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和招商局集团是“佼佼者”。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和招商局集团分别拥有船舶1123艘和785艘,船队载重吨分别达到8635万吨和4462万吨。在集装箱船队上,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拥有船舶371艘,合计189.6万标箱,运力规模居世界前三;干散货船队运力3811万载重吨,油轮船队运力2092万载重吨,杂货特种船队461万吨,均居世界第一。
如今,在世界各大港口,基本都有中国船舶的身影,运输效率也越来越高。
从投石问路到勇闯新路——“中国声音”唱响国际市场
70年,中国航运从追随到领跑、博得“当惊世界殊”的进程,彰显了其一往无前的改革勇气和革故鼎新的发展魄力。
回望历史,1950年3月,《关于1950年航务工作的决定》发布,规定了海洋和内河航务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并成立全国航务机构。全国航运管理体制初步建设。
经过一段波折的探路前行,1981年交通部召开计划会议,大刀阔斧提出振兴中国水运事业工作任务,其中,包括加速发展远洋船队,积极支持沿海和长江沿线各省、市、自治区发展远洋运输,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等等。
在国际市场上,也改变“一刀切”和一定几年不变的运价办法,实行浮动运价。
1982年7月,撤销政企合一、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交通部远洋运输局和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新设海洋运输管理局,成立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1985年,招商局集团获批建立,由交通部直接领导,并作为交通部派驻香港的代表机构,统管交通部所属驻港企业。
1984年1月,撤销长江航运管理局,分别组建长江航务管理局和长江轮船总公司。1983年成立交通部黑龙江航运管理局,1986年组建珠江航务管理局。1987年,成立“京杭运河江苏省交通厅航务管理局”,实行交通部和江苏省双重领导。
这样,对内,政企分开,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各做各的事,同时实现区域“对口”管理;对外,调整运价,大力发展远洋运输,提高竞争能力。
就这样,“杀出一条血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坚定执行,我国航运大国、海运大国地位逐渐建立。
如何从大国走向强国?越是艰难处,越是改革时。
深化航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直在路上,简政放权措施有力,改革成效正在逐步显现,为企业注入更多活力;顺应全球大势,我国航运业的集中度不断提升。
截至2018年底,我国连续15届当选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加入了数十个国际海事组织公约。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招商局集团等航企参与的这些发展历程,正是其客户、市场、业务等要素全面融入全球市场的过程。他们在与国际航运巨头的“拼搏厮杀”中,渐渐熟悉了国际规则、深化了全球思维、学到了先进管理,并不断在国际航运市场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
从一片空白到奋起追赶——航运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
航运服务业的概念正式确定要追溯到2009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