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许涛致辞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查建国 夏立 实习记者 陈炼)12月7日,上海财经大学主办,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财经研究所共同承办的长三角国际论坛——“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分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许涛致辞,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曹建华教授主持开幕式。
多项成果助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许涛表示,上海财经大学努力对接国家需求和国际前沿,开展中国问题、国际问题的高水平研究,今年4月成立了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协同国内知名大学共建教育部长江教育创新带人文社科创新合作体,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这两大国家战略提供智力支撑。此次分论坛聚焦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题,期待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共同探索世界级城市群的演进之路,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与全球经济格局相融合,共建开放合作、创新、共享的世界经济。
许涛,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长德教授共同为“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揭牌。作为主编,许涛同人民出版社编审、报告的责任编辑陈登共同发布《2018-2019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陈登介绍了报告的主要内容,他表示,报告针对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分析,从宏观上探讨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及长三角战略定位,针对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相关重大问题进行了专题性研究,包括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内涵及方向,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产业发展、交通发展、社会发展、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及其竞争力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及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对《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进行了解读,并对长三角高质量与一体化系列指数进行了说明。
张学良表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发展规划纲要也在战略协同、战略定位、战略空间、战略路径上进行了详实分析,并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设定了路线图。指数编制主要有三大“亮点”,一是深刻把握“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二是构建了创新性的理论和体系;三是综合采用了新指标、新数据、新方法、新技术。基于对长三角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理解,以及课题组建立的市场一体化、功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绿色一体化与政府合作的“六位一体”的理论体系,课题组综合运用各项城市流数据构建了涵盖的一体化发展指数,同时从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经济效益、城市活力、生活宜居和生态绿色六个方面构建起包含70个子指标的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指数。
一体化背景下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范恒山,英国科学院院士、英国伦敦大学规划学Michael Batty教授,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忠伟,荷兰莱顿大学经济系、公共管理学院杰出教授Olaf van Vliet,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研究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研究员分别作主题报告,曹建华主持第一阶段主题报告。
仇保兴表示,长三角城市群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把老城市的活力、宜居性发展好,另一方面,要按照低碳模式建造生态新城,包括核心示范区。面对不确定性,需平衡建造成本、可持续、可推广复制、自进化改进等方面。将以人为本作为新城设计的核心,不能只为经济,要让生活更美好,用人的自演化智慧来解决不确定性,低碳新城就会有强大的复制力、自演化能力、适应能力,这样的新城才有好的未来。
范恒山提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既要遵循一般规律、充分借鉴国际成熟经验与成功做法,又要从实际出发,紧扣核心要求和关键环节,走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就城市本身而言,需着力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完善规模结构;第二,优化功能布局;第三,强化核心引领;第四,推动圈带协同;第五,实现城乡融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