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吞吐量由接管之初的68.5万标准箱增长到500万标准箱,全球排名由2010年的第93位跃升至2018年的第32位,为当地创造工作岗位1万多个,每年带来直接经济贡献3亿欧元。
加入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远海运)后,拥有百年历史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简称比港)重现昔日荣光,比港复兴的背后则是中远海运践行“产业链发展”思维的成果,更是集团布局“一带一路”及构建全球航运生态新格局的缩影。
2016年2月18日,原中远集团与原中海集团重组,在上海成立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成立近4年,中远海运董事长许立荣再次接受了《英才》杂志专访。
据他介绍,成立以来,集团业绩逆势增长。按年度计算,至2018年底,集团收入年均增长8.3%,2018年收入达2800亿元;集团总资产从2016年的5900亿元增加到2018年底的8100亿元,增长了37%,预计到2019年底将达到8874亿元;三年累计实现利润总额554.91亿元,预计2019年将实现利润总额230亿元。
在全球经济形势风云多变的背景下,这些耀眼的成绩显示了中远海运强劲的增长势头以及逆周期抗风险的竞争力。
资料显示,中远海运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共投入了约189艘集装箱船,投入运力184万标准箱,占集运总运力的62%,涉及“一带一路”沿线的班轮航线195条。
中远海运还联合法国达飞、东方海外等航运企业,牵头成立了全球最大的班轮联盟——“海洋联盟”,为“一带一路”提供服务。
与此同时,集团以“规模增长、盈利能力、抗周期性和全球公司”四个维度为战略指引,布局航运、物流、航运金融、装备制造、航运服务、社会化产业和互联网++相关服务“6+1”产业集群。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行全球化的进程中,许立荣强调,中远海运秉持“义利并举”的价值观,以普惠多赢的理念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这种共荣共生的航运新原则,以及寻求与沿线国家共同繁荣的发展路径,彰显着中远海运正在努力构建的全球航运新生态。
产业链发展思维
早在2016年,许立荣就提出“产业链发展”是航运的解决之道,并且呼吁打造国际航运生态圈的概念。为此,中远海运一直致力于以客户服务为中心,打造全程供应链物流综合服务集团。
时至今日,比港的复兴验证了中远海运实施“产业链发展”的正确性。在集团“一带一路”沿线投资经营的18个港口与码头中,“比港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典范项目。”
数字能够体现比港的变化——年吞吐量由接管之初的68.5万标准箱增长到500万标准箱,2019年比港全年吞吐量有望实现580万TEU。排名从十年前世界港口第93位,跃居2018年的第32位,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集装箱码头和地中海第一大港。
“除我们自己发展之外,还推动了希腊经济增长,间接创造了工作岗位10000多个,每年经济贡献3亿欧元。”许立荣向《英才》记者强调,“比港能取得今天的成果,与产业链发展是分不开的,包括集装箱运输、港口、物流、修船等业务,充分体现了产业链的拉动作用。”
这座百年港口的成功蜕变无疑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和复制性。比港项目甚至带动了更多的中国企业前来投资。据报道,2016年10月,国家电网成功收购希腊公共独立输电公司24%股份,未来中希双方将合力实现希腊主要岛屿与大陆联网,进而推动亚欧、亚非电网联网。
中国能源集团在希腊注册其在欧洲的新能源公司总部,正与希方商讨在新能源、火电领域扩大合作的方式和途径。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2017年开通的北京—雅典直航2018年再度增加班次,看好希腊航空货运市场。巴尔干、中东欧、黑海一些国家对与中希在交通、能源、电信、航空、铁路等领域开展多边合作表现出浓厚兴趣。
比雷埃夫斯港此前是地中海的一个小港,但目前正在向千万级枢纽港迈进。据希腊知名智库经济工业研究所的预测,到2025年,比港预计将为希腊财政增收4.747亿欧元,创造3.1万个就业岗位,提高希腊GDP0.8个百分点。
“近年来,中远海运先后在希腊、阿布扎比、西班牙、秘鲁等地投资了多个码头项目。”许立荣向《英才》记者指出,集团一个重要做法就是把港航业务组合,形成产业链拉动。通过产业链拉动,延伸了集团对客户的服务链条,强化了集团与客户的合作紧密程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