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简单说就是把产业链每个环节都在线上化且相互连接。任何一个产业都可以简单分有三段:生产、流通和消费。按这个链条,我们来分析物流的产业互联网是啥样。
在物流的生产环节,主要是装卸和运输。那运输的车辆车跑到哪了?一车有多少单?每单多少方多重?除了快递和零担的头部企业外,这些都没有数字化。这里面一方面牵扯到大量对基础设施数字化的投入。另一方面,物流企业需要真正把运营经验植入到系统里面去。
在消费环节,物流行业的客户是公司。对接大客户的三方物流公司,谁实现了一套系统对接不同客户?对接中小客户的黄牛,谁有提供提供系统给客户下单?消费环节的数字化更低,因为还牵涉到客户教育的问题,不是物流公司内部那么容易协同。
两头中间是流通环节,通常被认为是最容易数字化的环节。如找钢网成功的去掉中间层级,提高流通效率。在物流流通,整车上有人想把黄牛给烧死,结果黄牛都线上化了,死的反而是物流园。专线上,有人想把专线和落地配的环节给线上化,把物流园烧死,结果差点把自己给弄死。
物流的产业互联网化难度最高在产业互联网化中,物流行业的难度其实是最高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1)产品难以标准化和线上化。
最简单的产品,是纯粹卖商品的,如找钢网就是卖钢的。其次是,一半服务一半产品,如汽车的维修保养。最难的是全靠人的服务业,如物流。物流业需要把运营经验提炼成标准化的体系,才能在IT系统里面体现出来。依靠系统管理全国性公司,这个难度本身就很大,再考虑到全国各地的差异化,多种产品并行,难度就几何性上升。所以做成全国性公司的物流企业都不是一般人。
2)周期性不明显。
市场如果有定期的上涨下跌,大量淘汰企业。新进入者可以较容易的用互联网方式进入。最简单的如大宗商品,14年钢贸危机,上海90%的经销商都死掉,找钢网切入就很容易。其次是消费型,更随着消费代际的变化,每个10年就有一大波机会。90年代的超市、2004年的电商、2015年的新零售。最难的是一直没有波动的,如物流行业,服务整个社会,局部有变化,但大体量的变化是很少的。这几年虽然市场运力过剩日益厉害,但交通部统计的车辆数量一直在增长。
3)往底线竞争。
物流行业消化成本的方式,通常是往底线竞争,这导致线上化、透明化很难。例如,物流是人力密度最高的行业,也是低学历人员赚钱最多的职业。但没有职业上升空间和养老规划,其实是透支人口红利。好在2012年中国劳动人口才第一次下降,预计人口还能支撑20-30年的时间。超载、罚款和税票等就不一一展开了。
三步走向产业互联网物流行业又会如何走向产业互联网呢?我们认为会分三步走。
1)数字化和线上化
投入应用各种智能硬件、标准化服务流程等这类线下工作完成后,才可以实现从业务到产业的数字化和线上化。现在大票零担的整合,其实就是在完成这步骤。同样的,第三方物流、货代、航空公司等都走在这个阶段。从形式看,虽然这些公司内部是软件公司或者互联网公司,在外部看它还是个物流公司。
因为数字化和线上化的价值,必须通过物流业务体现出来,最具价值的是集成使用多种新技术的物流公司。单独的数据和智能硬件公司起到的作用和商业化价值不大,更可能会选择接受巨头投资或收购。
2)数据打通,系统协同
产业链上下游的IT和数据连接,才能提高整个链条的效率。如快递和零担的网络型公司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电子面单。在上游,推动大车队的出现,大车队提高了车整体的使用效率,降低了成本。在下游,网点的信息化明显不够。收货上,除了做到客户微信下单,也需要有动态路径规划上门取件。这块有几家头部企业做的不错。但派件上通过快递柜来实现,固定资产投资过大,线下流量浪费严重,似乎还不是最优解。
未来,物流行业在收派环节的信息化和优化上仍是有很大空间。现有收派的成本是与单量等比相关的,信息化的目的在于IT和地推是一次性投入,成本并不随着单量一起增长。这种模式的优化才有意义。
3)给最小单元赋利(赚钱)
即使把前两步做成,如果不是快递和零担这类新增市场,要把原有产业干掉的可能性也很低。我们推测更多的可能是通过帮助产业链最小的单元赚更多的钱,来分取收益。产业都数据化和线上化后,迅捷物流 ,集中的大量数据成为可能。如蚂蚁金服参股易流、中交兴路,都是为了获取数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