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网型的企业,中邮集团以往的组织架构割裂了全网资源,未能形成合力,因此需要在管理上加强集团对全网的管控力,母子公司制改向总分公司制转变,是其内部改革的第一步。(李清喜)
记者高江虹
4月8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网站左下角一则不起眼的“吸收合并公告”,引起了市场的强烈关注。按照公告内容,经财政部批准,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拟与全国31个省邮政公司进行吸收合并。
“显然,中邮集团此举是为加强总部把控力。”广东省快递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清喜4月9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作为全网型的企业,中邮集团以往的组织架构割裂了全网资源,未能形成合力,因此需要在管理上加强集团对全网的管控力,母子公司制改向总分公司制转变,是其内部改革的第一步。
但这起组织架构的调整或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向本报记者透露,中邮集团总经理李国华在今年2月提出确立“一体两翼”的经营发展战略,打算进一步明晰三大板块之间的关系,聚合资源协同发展。由于对EMS业务发展非常不满,李国华打算从今年起重整业务,夺回寄递市场的主导地位,而这无疑又需要全网强力支援EMS业务,而不能重演“网商互搏”的局面。
另一位中邮集团的内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鉴于当前国企改革的思路,原本已人财物独立在外的EMS有可能会重回邮政业务内部,此前的独立上市目标则改为整体上市。后者IPO的体量与能讲的故事,远远比EMS独立上市要大得多的多。
中邮集团,真是在下一盘好大的棋吗?
收编31省邮政公司
“其实这项改革,应该是邮政体制改革的延续。”上述业内专家向记者进一步解释道,目前中国邮政集团对31省邮政公司的吸收合并工作,是从去年着手进行的邮政体制改革中的一步。
2014年2月,在交通运输部和国家邮政局的运作下,中国邮政集团向全网下发通知,要求全面完成362个市(地)级邮政企业的更名换牌工作。2014年3月10日,国家邮政局披露,全国市(地)邮政企业更名挂牌工作完成,362个市(地)一级“邮政局”全部更名为“邮政分公司”。
在完成全国362个市(地)一级邮政公司改制后,长达10年的邮政体制改革才真的算是基本完成,中邮集团的体制改革才能进而推进。
按照4月8日中邮集团公司发布的吸收合并公告,北京、上海、广东等31个省市公司被中邮集团吸收合并。此举完成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将承继合并前中国邮政集团公司、31个省邮政公司各自拥有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合同和其他一切权利和义务,并将依照中国有关法律法规继续经营,31个省邮政公司的债权债务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在全国各省新设的分公司相应承继。
这无疑意味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管理架构由“母子分公司制”调整为“总分公司制”。李清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道,按照此前的管理架构,中邮集团作为母公司,下设31个省级子公司,这些省级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拥有自己的资产、名称,也有独立经营权,甚至亦有独立民事责任。在被吸收合并改为分公司之后,无疑将把人财物权限上缴给集团,仅仅负责业务。这样有利于集团层面的管理和控制,也有利于全网资源的配置利用率。
李清喜认为,这是中邮集团深入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步骤。
参照电信的改革,邮政体制应该形成“中邮集团-各省邮政公司-各市、县邮政分公司-邮政营业厅”的架构。如今此组织架构初步达成,随后中邮集团该做什么,如何利用架构优势发挥全网资源?
倒逼出来的改革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凭空出现的。
上述不愿具名的中邮集团人士向记者透露,去年全国快递业务量完成139.6亿件,同比增长51.9%,跃居世界第一,最高日处理量超过1亿件。但2014年同样也是国内快递市场竞争最严峻的一年,量增利润不增。受此影响,中邮集团公司总收入同比增长仅有11.9%,而且绝大部分的利润贡献来自邮储银行,而非普通邮政和邮政速递业务。
据该位人士透露,李国华对邮政业务尤其是速递业务评价是“相当不满意”。但是邮政速递业务的业绩不佳除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缘故外,还有内部体制不顺畅的关系。在2013年底,EMS突然撤销准备多时的IPO时,曾如此解释道,“近几年快递物流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资本市场及监管办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提高自身应对市场竞争能力,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决定实施战略调整,将组织架构由原来的母子公司制调整为管控更加有效,更适合网络型企业特点的总分公司制。同时根据经营需要,对直营区域范围、管理层级进行市场化的调整。考虑到实施上述重大调整将影响到上市进程,股份公司主动撤回IPO申报材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