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员出身的丹麦海事局局长Andreas Nordseth对航运业快速发展表示惊叹;对当前的危机认为有挑战也有机遇;对中丹海事业深化合作充满信心。
应上海航运交易所总裁张页之约,丹麦海事局局长Andreas Nordseth于11月28日飞抵上海,参加“2013上海航运交易论坛”并发表演讲,他向与会嘉宾介绍“蓝色丹麦”的海运战略。
参会前夕,Andreas Nordseth接受本刊记者的专访。他回顾了自己几十年的职业生涯,对全球化航运业的发展表示惊叹;认为中丹海事业在很多方面都有深化合作的可能;他用“有趣”来形容航运业未来的发展。
Andreas Nordseth特别向记者表示,丹麦将于明年10月在哥本哈根举办“丹麦海运日”。丹麦是一个重要海洋国家,因此,丹麦政府和业界共同确立了把丹麦作为欧洲海事中心的目标,“丹麦海事日”是走向这个愿景的重要步骤。
记者:制定“蓝色丹麦”海运战略的由来是什么?其中包含哪些重要因素?
Andreas Nordseth:近几年来,丹麦面临周边市场的众多挑战,如何才能保持经济增长和人民就业水平是丹麦政府一直考虑的。2011年,丹麦政府判断认为,丹麦航运业很强,具有行业竞争力,因而制定了相应的海运战略。
航运业在丹麦经济中非常重要,丹麦航运集群占丹麦出口总量的24%、国民生产总值的10%。丹麦人口只有540万,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但丹麦的经济整体而言非常开放,航运业同样如此。
“蓝色丹麦”海运战略强调三个重要因素,就是“3T”,即税收(Tax)、技术(Technology)和人才(Talent)。税收方面,丹麦政府尽量让税收政策更灵活和具有吸引力,而对于航运业这样的长期行业来说,当然希望税收政策能够稳定。技术方面,就是如何使用技术让航运业更加便利化,我们希望丹麦的基础设施对航运从业人员具有吸引力。比如说,由丹麦政府和企业共同合作来达到新的环境需求。人才方面,必须要有合适的人才完成航运业各种科研项目,这些人才必须掌握丰富的行业知识。
在“蓝色丹麦”海运战略中,丹麦政府确定了38个详细项目,非常明确地标注哪些项目需要及时报告,哪些项目是政府需要推进的。
要说明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丹麦政府制定的“蓝色丹麦”海运战略中,明确政府可以支持航运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的航运基金也支持一些项目建设,但并不直接大规模地支持实体企业。
记者:“蓝色丹麦”海运战略是长期规划还是短期规划?是否类似中国的五年规划?
Andreas Nordseth:我非常了解中国的五年规划,在我的印象中,“蓝色丹麦”与中国的五年规划很相像。在丹麦政府确定的38个详细项目中,有一些项目明确了完成期限,还有一些项目设定到2020年的最终目标,即政府希望2020年这些产业达到什么状况。
基于“蓝色丹麦”海运战略,我们意识到必须扩大国际合作范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全世界都意识到,丹麦非常欢迎全球航运业投资人,尤其是境外投资人,如果他们想登陆欧洲,丹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记者:丹麦是北极理事会成员国,中国今年也已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国。您如何看待北极航运的未来发展?您认为中国在其中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Andreas Nordseth:作为北极理事会成员国,丹麦当然非常欢迎中国的加入。中国是一个航运业非常发达的国家,我们非常希望中国能够在其中发挥作用。
预测未来,我个人非常确定的是,开发北极圈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区域,有很多资源。我们看到北极圈冰层在融化,这就意味着可以在那里开辟新航道,如果利用其中丰富的资源,势必会有更多的航运活动发生。从航运的角度来说,北极圈存在很多机会,当然也存在很多问题,因为这个地区太特殊,比如说环境很敏感,必须维护其可持续发展。
唯一的问题就是时间问题,我不确定这样的情况何时会发生,也许明年,也许五年后。虽然北极圈冰层在融化,但我们发现在北极北面,又有很多冰聚集在一起,所以说很难预料。只有在经济上具有可持续性发展时,才会去开发北极圈。
记者:如何看待中丹海事业的未来合作?
Andreas Nordseth:首先,我非常欣赏中国与丹麦之间的合作。中丹海运协定早在1974年签订,明年会有一个40周年的纪念活动。除了航运方面的合作,中丹贸易方面合作可以追溯到更早,我期待这种合作在将来有更多成果。我确信未来中丹海事业合作一定会继续深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