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行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作为交通运输领域,港口和公路、铁路、民航等领域一样承担着运输战略物资的重要作用。疫情退去后,预计此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我国港口短期吞吐量和中长期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
01、港口装卸生产短期压力较大
春节前是国内生产制造企业出口货物的集中期,各集装箱港口堆场利用率较高,往往造成集装箱压港、疏港道路拥堵等现象,生产作业繁忙。疫情发生后,1月27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做好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物资运输保障工作的通知》表示:对于执行紧急运输任务的船舶要合理安排所需锚地和进出港时间窗口,优先办理相关手续,统筹制定现场监管计划,提高船舶进出港效率。国内沿海各大港口也纷纷开启港口绿色通道,通过合理规划窗口,调整船舶靠泊计划,安排载有抗疫救援物资的船舶提前靠泊,配合海关直放和货主直提操作,保供医用防护原料,支援抗疫前线。国内沿海各大港口集装箱装卸操作主要是受到疫情期间道路运输车辆、集卡司机停工等情况影响,待疫情平稳及下降后,前期由于靠泊和装卸计划调整所造成的集装箱堆存积压,道路运输车辆的恢复运营、制造企业复工所引起的集装箱进出口需求增加,预计短期内将会在短期内对港口生产活动造成较大压力。
02、武汉地区中欧班列恢复缓慢
武汉目前是国内开通运营中欧班列的核心城市之一。2019年,武汉开行中欧班列332列,其中去程171列,发送16049标箱,回程161列,发送14202标箱,去程和回程总重箱率达到98.90%。自2014年常态化运营以来,武汉中欧班列共发运累计超过1500列,辐射范围涵盖英国、比利时、匈牙利、德国、捷克、奥地利、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28个国家的60余座城市,出口货物主要包括湖北、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的电子元器件、衣服鞋帽、保健品原料、电子产品等,进口货物为欧洲的酒类、牛奶制品、食品以及中亚国家的木材、棉纱等生产原材料及粗加工产品。受疫情影响,国内部分城市中欧班列出现短暂停运,但2月上旬,徐州、义务、青岛、成都始发的多趟中欧班列恢复运行。但作为受此次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湖北省和武汉市复工较其他地区相对较晚,经济发展恢复期相对较长。随着各国加强对我国特别是湖北省出口货物的检疫力度及入境管制措施,加之国内各地区中欧班列竞争较大,预计自武汉开行的中欧班列将会面对较大的竞争和下滑压力。
03、对口岸营商环境和业务履约产生影响
国内港口均出台对疫情的堆场费用减免措施,结合不同港口堆场使用的规定的不同,粗略计算预计将为物流企业减少费用上亿元,对我国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现金流产生积极影响,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但与此同时,疫情的持续和堆存减免措施的出台,也将使部分货主延长提箱时间,从而影响跨境贸易进出口时间。因此,疫情是否会对我国口岸营商环境造负面影响,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通过此类突发事件,集装箱转运流程是否存在完善之处,应当待疫情结束后开展研究并解决。此外,由于港口为保障防疫物资所采取的业务调整是否会引起相关物流商和进出口商产生违约风险,也是防疫后期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所面临解决的问题。
04、港口集装箱业务出现结构调整
世界卫生组织(WHO)1月31日宣布主要在我国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不建议对中国采取旅行和贸易限制。但截至2月9日,共有127各国家或地区对我国公民入境采取限制性措施,新加坡、日本、美国、欧洲等港口均不同程度对来自我国或途径我国的货运船舶和船员采取隔离措施,并对船上货物执行更严格的申报、检疫、消毒等措施。尽管此次疫情结束后,港口吞吐量受前期春节压港和企业复工后的加速生产等因素的影响出现短暂反弹。但中长期来看,国际需求持续不振、全球贸易不保护主义抬头、经贸摩擦加剧等这些长期因素依然存在,此次疫情过后国外进口商加大对来自我国出口产品的检验力度,部分国外进口商预计将寻求贸易多元化,加强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替代,我国出口将呈现较大压力,随之港口吞吐量增长也将呈现较大压力。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定利好因素:首先,我国目前正从出口大国向进口大国转型,跨境电商的发展正成为支撑国内经济的重要力量,港口可借此机会积极转型,加快同跨境电商业务的合作,为客户提供精细化、差异化服务,利用服务的增值开拓新的利润增长模式;其次,消费正成为带动国内经济的主要力量,内贸业务将迎来发展契机,港口企业应加快加快同内贸集装箱航运公司、物流公司的合作,布局内箱市场;最后,疫情过后,国内医药行业、水果生鲜需求量的增长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冷链物流的发展,从而促进港口冷藏箱业务发展,港口企业箱型结构将出现调整。
05、重新审视平安港口的含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