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运港:
目的港:
国际空运
国际海运
国际快递

70年砥砺名行:中国船舶业扬帆远航-哈萨克斯坦的空运

 海运新闻     |      2019-09-30 16:04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70年间,虽道路曲折,困难重重,但成果斐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造船工业处于末端,只能建造简单的铁甲船。而7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商船船队数量已牢牢稳居世界第一。

 

  随着自动化、智能化理念的兴起,智能船舶技术与智能船舶概念都加速落地,船舶智能化成为了航运发展的主流趋势。

 

  造船业发展成绩斐然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从1949年到1960年是第一个阶段,当时通过打捞沉船、修造民船,并借助前苏联的技术援助,中国奠定了现代船舶工业的初步基础。

 

  从1961年到1978年,中国船舶工业曲折前进了18年。在技术被封锁的背景下,中国克服困难,自力更生,从无到有,基本建立了完整的船舶工业体系。

 

  从1979年到1999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船舶工业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南北船的前身中国船舶总公司为代表,大量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造船技术。

 

  2000年以后,中国三大主流船型的制造水平均走到了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根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发布的《2005年全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报告》,上海、辽宁、江苏地区位列造船完工量前三位,大船重工以233万载重吨的完工量位列中国船厂第一,外高桥位列次席。

 

  从2011年至2014年,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造船大国”。2015年,造船业遭遇寒冬,新承接船舶订单连续数月低于造船完工量,致使手持船舶订单加速下降,行业两极分化显现。

 

  面对接单难、交船难、融资难、盈利难等问题,“十三五”期间,我国完成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显得至关重要。2017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国际市场份额均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在全球造船业保持了世界领先的地位。2018年全年,全球新造船只中,43.2%为中国企业制造,较2017年41.9%的比例有所提升,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工信部发布的信息显示,2018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国际市场份额均超过40%,继续保持世界领先;以修正总吨计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的36.3%、35.4%和35.8%。其中,新接订单居第二位,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均位居第一。

 

  2019年1月至5月,全球共成交船舶335艘,载重吨也就是可装载货物2307.6万吨,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44.8%和52.1%。尽管国际市场不景气,中国仍旧承接了全球船舶订单总量的56.8%,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船舶业创新升级

 

  当前,以绿色和智能技术为标志,以信息网络技术、数字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新材料技术为核心的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逐步显现。中国造船业尤其是实体经济也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船舶行业今后会向智能制造的方向发展。

 

  此前,我国高端船舶与海洋装备制造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总体上看还有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创新能力不强,在核心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方面还有较大不足;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技术水平明显落后;系统化、集成化水平不高,对大数据、工业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不足。

 

  当前,我国造船业正逐步迈入智能制造时代。

 

  LNG运输船是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产品,被称为“海上超级冷冻车”、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一直以来,LNG运输船的制造设计方案和知识产权均属国外。国内想要制造LNG运输船,不仅造价高,维护成本也高。

 

  我国首艘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LNG运输船“华祥8号”打破了这一现状,这一“心脏部件”可用天然气替代船舶日常航行中的燃料油,每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碳约10000吨,二氧化硫及PM的减排为百分之百,氮氧化物减排为80%左右。

 

  随着超大型原油轮、超大型集装箱船等超大型船舶的成功研发,中国造船业拓展了新的领域,扩大了国际市场份额;随着现代造船技术的应用,中国部分船舶造船周期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当,造船效率大幅提高,建造质量不断提升。

 

  2017年11月,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大型挖泥船“天鲲号”正式下水,它是首艘国内设计建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自航绞吸船,这一有“造岛神器”之称的船只催生了不少“世界之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我国在自主造船领域的突破。

 

  此外,我国已经成功建造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VL-CC)、8000标箱级集装箱船和新一代超大型40万吨矿砂船等。一系列自主研发的品牌船型标志着我国大国重器的建设在关键技术、制造水平都上升了一个层级。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研制的我国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制造多功能舱室焊接机器人,也已正式“上岗”焊接造船。此前,由于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不足,我国大部分船企造船效率仅是日韩水平的30%。而船舶制造多功能舱室焊接机器人“上岗”后,我国船舶的分段制造能力接近日韩先进船舶企业水平,车间能耗降低10.8%,设备有效利用率提高30%。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该计划强调了船舶工业配套,加强配套保障以提升中国船舶工业的整体效率;注重打造中国品牌,这是中国制造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提出了金融和保险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支持船舶工业。

 

  除了传统的船舶建造,中国在深远海开发装备、海洋科考装备等智慧海洋装备自主创新方面有了不俗表现。

 

  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在上海开工建造;中船重工自主设计建造的蛟龙号下潜深度达7062米,是世界潜深最大的载人深潜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项目、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下水以及世界最先进的钻井平台A5000交付等,均标志着我国高端深海装备制造能力达到新高度。

 

  近年来,国际经贸形势复杂多变,民船市场波动加剧,船舶排放、能效等相关国际海事规则要求不断提高。

 

  下一步,我国造船业应该会继续把科技创新摆在行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着力提高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和引导力,全面提升我国造船业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能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国际空运
国际海运
国际快递
跨境铁路
多式联运
起始地 目的地 45+ 100 300 详情
深圳 迪拜 30 25 20 详情
广州 南非 26 22 16 详情
上海 巴西 37 28 23 详情
宁波 欧洲 37 27 23 详情
香港 南亚 30 27 25 详情

在线咨询-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