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自动驾驶关键技术仍需突破,其产业化还需要漫长过程,但困境中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受疫情影响,各类无人驾驶车应用于疫情特定场景,这将进一步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升级,让自动驾驶的商业价值逐渐显现。”北京智能车联产业创新中心市场部肖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医疗物资分发、物流配送、消毒喷洒、巡逻作业……无人驾驶车在抗疫的战场上,组成的特殊抗疫防线,保障着疫情期间最后一公里的安全。无人驾驶车在这个需要“零接触”的特殊时期走俏,也让业界的目光再次对准了自动驾驶产业领域。这一次,我们真的将迎来自动驾驶的“春天”吗?
自动驾驶困境中前行 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年来,自动驾驶的热度不断上升,引起了科技企业、资本市场乃至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上个月,国家11部委联合印发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对智能汽车进行了定义,并明确提出了以中国标准为特色的智能汽车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到2050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全面建成、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绿色文明的智能汽车强国愿景逐步实现。
在推动自动驾驶技术不断成熟的过程中,道路测试规模被认为是评价企业自动驾驶技术的重要尺度。据3月2日北京智能车联产业创新中心发布的《《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报告(2019)》》显示,与国外相比,中国自动驾驶道路测试开展较晚,从北京道路测试情况来看,截至2019年底,有13家企业拿到北京道路测试资格,其中,百度以近90万公里测试里程遥遥领先,整体情况与美国类似。从测试里程来看,国内外企业均分层显著,中国领头企业与国外领头企业差距在逐步缩小。
此外,《报告》还显示,经过2018年的“喧嚣”,2019年的自动驾驶产业发展开始变得“冷静”。在实现量产之前,仍旧面临诸多挑战,产业界意识到要实现高度自动驾驶产业化,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产业发展进入“持久战”阶段。
“从技术角度而言,自动驾驶汽车依旧存在技术壁垒,如成本高居不下、传感器的车规级程度较低、高精度地图无法实时更新、自动驾驶能力无法达到商用要求等。”肖锐告诉记者。
据了解,2018年中国自动驾驶零部件和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融资总额达162.3亿元,是2017年(53.7亿元)的三倍,2016年的20倍。但到2019年,上升趋势并没有持续,该领域融资总额降至107.1亿元,同比下降34%。同时,从初创企业单轮融资金额来看,很少有企业能突破“A轮超亿元”的门槛。
可盈利的商业模式仍需探索。在自动驾驶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如何自我造血,如何探索出可靠的商业模式,是横亘在每一个自动驾驶公司面前的难题。
“自动驾驶产业发展之路虽艰难,但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人驾驶车在多个场景广泛应用,这也大大激发了车企对自动驾驶技术的进一步研发投入,可以说,我国自动驾驶产业发展将迎来窗口期。”肖锐说。
疫情催热“无人”刚需 无人驾驶车大显身手
在疫情期间,驭势科技、智行者、新石器等众多企业参与到了这场抗疫战争中,青松物流 ,无人驾驶车在武汉乃至全国各大城市和医院中,为当地居民提供消毒、送餐、物流、测温等服务,这也标志着无人驾驶车第一次真实走进普通百姓生活中。
受疫情影响,我国物流配送行业面临巨大考验。为此,不管是做无人驾驶车技术研发和运营公司,还是各大物流配送平台,都在这个特殊时期有所行动,比如在无人驾驶物流配送方面,美团、京东等平台,很早就成立了自己的无人驾驶研发团队,在疫情期间,它们也将无人驾驶车运用到了疫情战“疫”中。
2月6日,京东自主研发的智能配送车在武汉完成了智能配送的第一单:从京东物流仁和站出发,顺利将医疗物资送到了武汉第九医院。据悉,大众物流公司 ,京东无人物流配送车每日运送单量在10-20单之间。此外,疫情期间,京东无人物流配送车还在河北、陕西、江苏等农村地区,为封闭地区提供物流服务。
近日,一批特殊的“外卖员”——美团无人配送车出现在北京市顺义区多个社区,为居民配送新鲜的果蔬食品,这是美团近日宣布的“无人配送防疫助力计划”的落地场景之一。据悉,疫情过后,美团将继续提供无人配送服务,并在未来增加餐饮外卖、日用百货、药物等多品类的无人配送服务,不断扩大配送范围,为更多民众提供便民服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