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晚间,招商港口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与关联方辽港集团、招商蛇口共同投资成立招商局东北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暂定名,以登记机关最终核准的名称为准,下称“东北亚投资公司”)。
东北亚投资公司注册资本45亿元,招商港口、招商蛇口分别认缴出资额10亿元,分别占东北亚投资公司注册资本的22.22%,辽港集团认缴出资额25亿元,占东北亚投资公司注册资本的55.56%。
公告称,此次合作是公司积极响应“振兴东北”战略,旨在充分发挥招商局集团内各产业协同优势,有助于对外复制“前港-中区-后城”的综合开发模式,从而获取新的战略发展机遇并完善公司战略布局。此次关联交易有利于公司深度融入辽宁自贸区建设和中日韩跨境合作中,建设融“港、产、城、创”于一体的东北亚“新蛇口”,具备长期战略价值。
从某种意义来讲,上述举动意味着招商港口正将辽港集团成立之初的战略构想落地。
2019年1月4日,辽港集团在大连正式挂牌。6月2日晚,同属辽宁港口集团旗下的营口港、锦州港和大连港同日披露,辽宁省国资委拟将其持有的辽港集团1.1%的股权无偿划转给招商局辽宁。股权变动后,招商局辽宁将持有辽港集团51%的股权(其中49.9%的股权已于本次划转前委托招商港口管理,并由其行使表决权),辽宁省国资委将持有辽港集团49%的股权。此次股权划转后,意味着招商港口正式入主辽港集团。
随着股权划转完成,招商局集团与辽港集团未来合作的方向中,加快太平湾开发整体规划,在借鉴蛇口“前港-中区-后城”成功模式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打造“东北亚新蛇口”,成为二者合作的方向之一。这也正是招商港口公告中提及的内容。
那成立的这家新公司,将会担任什么角色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解构 “前港—中区—后城”(PPC)模式的形态。作为一种园区开发模式,PPC模式是指由一个企业独立地开发、建设、经营、管理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它的核心在于港口先行、产业园区跟进、配套城市功能开发,进而实现区域联动发展。这种生态圈式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以一套以市场化方案来实现城市和园区运营的空间发展模式,实现港、产、城联动,将政府、企业和各类资源协同起来,成为城市或区域转型升级的战略安排。
我们看到,在未来的业务规划中,东北亚投资公司成立后将与辽宁省、大连市政府投资平台共同组建招商局太平湾新区开发有限公司(简称“平台公司”),通过平台公司对太平湾新区产园业务、城市与产业服务、土地开发、公共服务配套等项目进行开发运营。同时,在符合监管要求前提下,东北亚投资公司未来将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适当拓展开发区域。
在此前的文章论述中,我们认为,招商局“入主”辽港,实际上是一次权责对等的合作,也设定了一个“肥瘦搭配”的方案。具体来说,“权”是作为第三方参与辽宁省港口整合并拿下控股权,在全国仅此一家;“责”是以新风气撬动辽宁发展的困局,助力辽宁振兴,从经营要求来说,则是计划通过5至10年的发展,实现辽宁港口总资产超过2500亿元,创造净利润20亿元至50亿元的目标。
其“肥瘦搭配”的方案中,如果丹东港债务泥淖十分棘手,那么 “太平湾打造成为东北亚的新蛇口,促进产业园区开发和自贸区建设的良性互动”则是发展进程中可以预见的“肥肉”。要如何使得这块“肥肉”产生价值,就必须了解PPC模式中的重点落在何处。
据了解,目前PPC模式已经完成了4.0版本迭代。港口的发展带来了经济要素、城市发展关键要素的大汇聚,并推动形成人流、物流持续聚合、循环发展的港口经济。在蛇口的PPC模式4.0版本中,其重点是园区开发与运营,性质为产业地产。如果最终东北亚“新蛇口”实现对深圳蛇口模式的完美复制,相信在后续几年的建设发展中,我们将逐渐看到“前港”后方产业园区、商业地产的迅速崛起。
但需要注意的是,PPC开发模式的核心是港口,港口对区域的经济贡献体现在多个层面,具有复杂性、间接性等特点,其贡献水平受港口自身发展特点、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何在东北区域经济相对萎靡的状态下,打造出具有活力的产业园区应该才是最终的谜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