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经济承压。面对冲击,中国高技术产业展现出较强韧性。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全国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8.9%,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9.9%,工业机器人增长12.9%;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样保持增长,一季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投资增长17.4%。
捱过寒冬、迎来暖春。战疫期间,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科技大显身手。面临经济突围新挑战,科技创新的作用不容小觑。抓研发的,复工顺利;推新品的,订单不愁;技术硬的,出洋过海。凭借科技创新这一强劲推动力,中国经济“航母”正破浪前行。
科技助攻,应对疫情比实力
在位于河北燕郊的北京谊安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工人正在生产车间加班加点地忙碌着。基地内,已经打包好的几十台呼吸机即将运往海外。
“从组装、调试到检测、运输,一刻也不能耽搁!”谊安医疗董事长助理李凯说。作为国内呼吸医疗设备研发制造的龙头企业,谊安医疗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组织扩大出口。从塞尔维亚、意大利到蒙古、俄罗斯,其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电动电控涡轮呼吸机,为全球战疫贡献了中国科技力量。
保订单、拓市场。抗疫期间,一批中国科技创新型企业化危为机、逆势而上,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力和免疫力。免疫力从何而来?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广,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是根本。应急攻关、随机应变,不仅靠速度,更要靠硬实力说话。
机器人车间变身口罩生产线——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原计划生产洁净机器人的10万级洁净车间被紧急征用,投产了10多条口罩生产线。疫情出现后,凭借技术储备和经验积累,新松公司仅用20天,就完成了医用口罩智能生产线的技术攻关。
“我们之所以可以迅速转产,主要得益于强大的数字化研发中心和加工中心。”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说,疫情之后,机器人行业将迎来跨越式发展,智慧工厂、数字化工厂有望成为制造业的必选项。
中国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经过疫情淬炼,在产业链完备的优势下,众多科技企业一方面在原有的跑道上提挡升级,在技术迭代中掌握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在危机之中寻找新赛道,增强经济抗压性和反弹力。
“做好科技创新的储备,才能增强抗风险能力。”广东工业设计企业得品科技负责人刘丽芬说,疫情发生后,市场对抗菌类产品需求暴增,公司此前研发的紫外线杀菌器等科技新品,得到了市场的青睐,订单不断。
“我们的业务非但没停,还增加了20多家意向客户!”江西抚州创世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庆星说,疫情为企业潜心研发攻关创造了条件,目前公司正在加紧研发新一代服务器,以提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能力,更好地适应数字化应用场景。
科技创新既是抗疫的有力工具,也加快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指出,疫情倒逼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也代表了未来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必将成为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创新驱动,复工复产展活力
“疫情没有拖慢我们创新的步伐,反而是加快了。因为需求出来了,对科技创新的呼唤更为迫切。”平安智慧城市联席总经理胡玮说。针对复工复产之后增长的招聘、培训等需求,平安智慧城市推出了“知鸟”智能培训一体化平台,为政府、企业提供智能化线上培训解决方案,目前已经为超过4500万用户提供智能学习服务,开展各类直播130万场。
在机器轰鸣中感受经济脉动,在复工复产中见证创新活力。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科技创新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提速扩面,积极破解复工复产中的难点、堵点,成为助力中国经济奋力突围的源头活水。
活力,源自技术创新的驱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加速普及,在制造业一线,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为支撑的智能制造,更好地经受住了疫情冲击,复工复产的速度明显加快。
在安徽芜湖的奇瑞新能源汽车智慧工厂,智能焊接机器人挥舞机械臂,在流水线上忙碌;控制室里,大屏幕实时显示着生产信息……得益于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该工厂的生产计划管理、过程质量控制、设备维护保障全部实现数字化。目前,我国各类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总计已有上百家,具有一定区域、行业影响力的平台数量超过50家,越来越多的中国“智造”加入高质量发展行列。
活力,源自民生发展的所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千航国际 |
国际空运 |
国际海运 |
国际快递 |
跨境铁路 |
多式联运 |